【我們與新二代的距離 — — 誰是不一樣的人?】

#議題倡議

新移民女性來台歷史脈絡,第一是起源於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過後,軍人有些單身、有些拋棄妻子,他們在台灣都面臨結婚的問題,因此便從在台東南亞華僑的媒合之下形成跨國婚姻。

第二則是於民國七十六年開放兩岸探親過後兩岸人民開始往來,無論是回去探親或是觀光,兩岸婚姻逐漸在此政策下形成。

第三則是民國八十三年政府推動南向政策,再加上婚姻仲介的媒合,一波跨國婚 姻的風潮就此形成,直至今日。

從上述的歷史脈絡推論,台灣的新二代議題會在近年來興起的原因,可能是在十幾二十年前這些新二代仍然是孩童,對議題倡議仍然尚無管道與資源,近年新二代們 逐漸進入社會,擁有話語權以及相關資源,才得以讓新住民、新二代相關議題在現今社會中遍地開花。

「修了教程之後,我發現自己可以利用教育這件事來幫助新二代們」

俊宇是目前正在修習教育學程的大四學生,和嶼浪記者的訪談約在嘉義越在嘉文 化棧。俊宇笑著說剛好可以藉由這次訪談來拜訪好久不見的越在嘉,一坐下就侃侃而談自己前陣子在教育現場實習的經驗。

「一開始我就問班導說班上有沒有新二代學生?班導是給我第一個反應是嚇一大跳的,反問我為什麼問這個?」

「因為我媽媽是越南人,我也是新二代」,班導說:「什麼是新二代?新二代是什麼?「你是說外配還是外國人?」

從這段對話讓俊宇發現,現在其實有些教育現場的老師對於新二代還是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想法,與現在他們師培生所學習到觀念十分不同。

/

而在實習的過程中,遇到班上有小男孩不願意與緬甸新二代同一組,並且罵對方是緬甸變態,這讓他當下十分生氣。但身為老師並不像以前作為學生一樣可以直接回罵, 而是必須要冷靜處理。

俊宇回憶說:「以前高中的時候被同學笑外勞、沒水準啊,我都會『沒水準』回去,像是對他們噴水」但現在是身為老師,自己當下能做的就是先把兩位小朋友的座位對調,下課再來好好跟他們談。

「我告訴學生說如果你討厭對方就應該要明確地說出自己討厭他哪裡,而不是用出生罵人,如果你罵老師(俊宇)死越南人,老師也會很難過傷心呀!」俊宇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著想,並且用自己的經驗點出問題。

但是班導對於他這種處理方式似乎不太滿意,俊宇苦笑地說:「老師說我不應該那麼早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出身,他怕我會被學生傷害……」

其實在俊宇求學階段,接受到嘲笑自己越南新二代的言論層出不窮,國中時被同學嘲笑雜種、越南仔,高中時班上同學會叫他外勞,或是搭火車時遇到台灣夫妻罵越南阿姨們講話太吵都聽不懂。

在這些日常瑣事以及與他人的互動當中讓俊宇對於自己的身分感到十分混亂,體會到自己與他人不一樣,但是這個「不一樣」似乎又帶著更低下的意味,而他卻始終搞不懂自己做錯了什麼。

「或許別人覺得不一樣沒有什麼,但自己身為不一樣的那個人就不想被這樣討論」

當國族衝突遇上新二代

對於許多新二代來說,多少會遇到自己的母國與成長國的台灣發生衝突事件,例如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廣大興案 — — 是 2013 年 5 月 9 日台灣與菲律賓在主張的經濟海域重疊區域上,發生的衝突事件,導致我國船長死亡,造成與菲律賓之間的外交關係緊張。在這起事件發生時新二代就分享自己在學校受到同學的嘲笑,或是一些無謂的歧視、憤怒言語。而近年來台灣的社會氛圍對於中國相關事件更敏感,一些中國新二代在面臨中國因素的抉擇時變得必須比以往更加小心。

而另外一位受訪者 E 則分享:「因為自己小學前都待在中國,回到台灣後遇到的注音考試都不會寫,每次下課都要被老師逼著訂正完才能出去玩,也正是因為這樣同學們就知道了我中國新二代的身分。」

雖然身為中國新二代不像其他新住民家庭會遇到語言上的不適應,但 E 回憶起當初媽媽在教自己注音時還是十分頭痛,來到台灣過後也對這裡文化等其他方面有著適應問題。問起她求學階段有沒有遇過讓 E 最印象深刻的事,她委婉地表示說小時候雖然大家都學過歷史,了解中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但還是會聽到一些人開自己家鄉的玩笑,讓當時的她會感到有點難過。

E 分享身邊的中國新二代們近幾年開始回考慮是否要回去中國就學或是就業,因為台籍學生可以在中國獲得加分優待,如果戶籍歸戶的話還可以再加分,而 E 也有朋友最後是選擇回到中國去念書。身為中國新二代開始有一群人要去抉擇自己是否要在中國生活?能不能習慣那邊的環境?甚至是要考慮長遠的以後,在面對中國祭出許多優惠政策並且自己又有地緣優勢的情況下,對於未來就業該如何去做出抉擇。

同樣身為中國新二代的閔凱,談到他去主持抗中保台的宣講議題,其實在這場活動開始前大家是有所擔心,擔心閔凱的身分是不是不適合在大眾面前露臉,甚至是參與這類的活動,特別在李明哲案過後有些人對於這類事件更加忌諱,但閔凱認為那個尺度太模糊了,身為中國新二代能夠觸碰的界線到哪邊、不能觸碰的點在哪裡,與其考慮那麼多,不如就先做再說吧!

「閔凱這樣的身分怎麼還會去觸碰如此敏感的議題?」他表示說自己的議題參與比新二代認同還要早出現,因此當初並沒有想太多,但現在開始會去反思自己身為新二代的身分以及自己的認同,並認為身為議題工作者,中國新二代的身分讓他在觸碰相關議題時有更多思考面向。

「在做議題時講求的是能夠包容最多數人的思考方式,但我們往往會忽略在台灣還有一些人與中國有關,一昧地想著要反中,例如戰後移民潮的人們、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人們、以及跨國婚姻的我們,而這也是中國新二代的身分帶給他的思考,讓他可以看見被主流社會氛圍忽略的這些人。」

「就像是你不會特別去問越南新二代對於台越關係的看法,但是你會去問中國新 二代對於中台關係的看法。」

訪談最後,閔凱笑著說這段話,他這句很巧妙的詮釋現在中國新二代在台灣所面臨的尷尬處境,即使中國新二代佔了台灣新二代總數的快要一半,但大家對於他們的了解仍然相較於東南亞新二代少很多,像是在公開場合分享自己的母國文化,中國新二代往往容易被冠上散播「紅色」思想的標籤,回到中國時又要膽戰心驚自己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李明哲。

/

綜觀政策和政治氛圍對不同身份新二代的影響,近年來兩岸之間的對立,或許正 在撕裂這些中國新二代的身分認同;而新南向政策凸顯了這群「新台灣之子」的重要性,相關政策開始逐漸重新檢視,致力改善長久以來對於新住民及新二代的污名化用語,然而,大眾刻板印象、有意或無意的言論也仍具有傷害性。

相同的是,大家都透露自己並不想被當成不一樣的人看待,特別是中國新二代更是希望自己能夠不被貼上「紅色標籤」,在社會氛圍上我們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 — 如何將人民與政府關係分開看待

--

--